《第三屆九龍城書節》歡迎你!

由Roundtable Community、香港當代文化中心、MaD創不同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合辦的《第三屆九龍城書節》將於2011年12月3日至4日,假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行,一年一度,豈能錯過?

今年九龍城書節的主題為「自主生活」。在危機處處的世界裡、全球化的洪流中,個人生活越益不由自主;我們如何找尋永續、健康、有尊嚴、有質素的自主生活?需要大家交流經驗,一同嘗試。

逾二十個書商、一百個地攤、二十個講座及工作坊,以及多個表演、展覽及電影放映,均濃縮在兩天的九龍城書節中,務必令你在濃厚的文化和創意氛圍下喘不過氣來!今年更繼續設有兒童遊戲室,一家大細均可無憂無慮參與書展!

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媒體報導(十六):星島日報 悅讀中文 2011-11-25




媒體報導(十五): 南方都市報(深圳版) 2011-12-23

南方都市報(深圳版) | 2011-12-23
深圳讀本走讀深港 |By 吳懌 石秋菊
號召聖誕節只光顧街邊小鋪?這是為了保護老店鋪的人情味 香港良心消費聯盟認為一些非連鎖、地產商旗下的小店鋪、舊店鋪是維繫社區感情的紐帶
~~~~~~~~~~~~~~~~~~~~~~~~~~~~~~~~~~~~~~~~~~~~~~~~~~~~~~~~~~
又到聖誕!“聖誕”二字,意味著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聖誕樹、通街滿耳的“JINGLE BELL”,關鍵是,掛滿了“打折”、“聖誕套裝”、“聖誕特惠”等字樣的商品,這些能夠令人腦中“購物”那一環腎上激素急升的刺激,往往能夠給香港帶來擁擠的人潮以及商家賺得盤滿缽滿。
但有一群香港人,在這個時候,號召大家在這個聖誕,不要幫襯大商場。發起人龐一鳴呼籲大家在聖誕節捨棄到大商場和連鎖店,而是發掘香港不同角落的小商店,選購更有心思的禮物。
這種行為,除了反抗地產霸權,還被賦予了多層意義:支持能養活一家大小的小本經營,保護香港多元化的消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不少港人眼中,一些非連鎖、地產商旗下的小店鋪、舊店鋪,往往是維繫一個社區感情的脈帶。
香港
小店是寶挖掘更有心思聖誕禮品“小店是寶”,在為這次活動專門設計的“不幫襯地產商的聖誕”宣傳單張上這樣寫著。
38歲的自由工作者龐一鳴,一年前決定“不幫襯大地產商”,行動實踐了一年。到了聖誕節,又有什麼行動可以實踐“不幫襯大地產商”呢?不如挑一件小店的商品,作為聖誕禮物送給親朋好友,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只是“不幫襯大地產商”,更是為了保存保育香港本土的小店。
12月4日,趁著九龍城書節,龐一鳴和他的團隊開檔售賣33件小店聖誕禮物,反應熱烈,從上午11點到晚上8點,賣出超過300份禮物,向過千人分享她們的理念,介紹小店和禮物背後的意義。
12月18日,龐一鳴發起“不幫襯地產商的聖誕”的第二次活動。在油麻地活化廳,狹小的空間里擠滿了前來參加活動的人。他們有的是在網上看到宣傳慕名而來,有的則是被貼在外面的活動單張吸引而走進來參加。
活化廳內,龐一鳴和他的團隊請來幾間小店的負責人,現場為參加者演示如何泡地道手磨咖啡,用廢衣物、被套等縫出創意手袋,以及用米粒、石頭現場做聖誕禮物。室內熱火朝天,而在門口,義工們擺出各種小店的商品售賣,吸引衆多往來的行人駐足。
去年聖誕前夕,龐一鳴曾經被問到:如果不能學你一樣,衣食住行擺脫大商場,那可以做什麼?他說,那就由買禮物做起吧!接下來,他與“良心消費聯盟”的成員搜羅了數十件和環保、傳統工藝有關的“良心”禮物放到網上推介,受到網友的追捧,因此今年他們決定主動向小店拿貨,不收分文地為他們推銷產品。“別小看日常消費,它代表一個選擇、一種態度。”龐一鳴說。
做出版工作的阿玲,是“良心消費聯盟”的成員,也是活動義工,她告訴南都記者,這些出售的商品,是從33間小店鋪取貨的。這些小店有的出售自家手制的東西、有的是環保組織、有的做傳統工藝、有的是幫助弱勢群體的社會企業。
比如說在廳內演示的“天衣無縫車衣隊”,就是由一群熟悉車衣工藝的阿姨組成,她們將這種日漸式微的工藝,結合被人遺棄的碎布料,就能造出實用而又獨一無二的布藝。阿玲介紹,又如出售的有機姜粉,是一間叫做“公平點”的社會企業,它以合理的價格向斯里蘭卡訂購有機姜粉,保障農戶合理收入。
“耶穌在世33年,都在堅持公義,因此我們挑選33件禮物,以回應這個精神。”龐一鳴認為,勞動應有合理的回報,工人不應單單被視為生產工具,弱勢社群跟所有人一樣應獲得平等的機會,小本經營可以養活一家。因此,他呼籲大家在聖誕節捨棄到大商場和連鎖店,而是發掘香港不同角落的小商店,選購更有心思的禮物。
婚鞋的遺憾隨老店鋪的結業而去其實,來到香港,很多人會驚訝于香港小商店的多元和密集。例如灣仔軒尼詩道上,有出售香煙飲料薯片零食的小士多店,有專賣瓜子花生糖果的零食店,有打著“十元任選”招牌賣杯碗刀叉的家居用品店,更有既賣奶粉化妝品日用品,又賣鮑參翅肚和中藥材的小藥店。
這些都是小本經營的自家店鋪,一間店鋪可能就要撐起一個家庭的生計。在佐敦柯士甸路上,開了一家雜貨鋪的羅生,賣一些水果、飲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不足十平方米的小鋪頭,支撐的是一家六口人的溫飽問題。“如果不是這個店鋪,我們就要申請綜援,因為文化程度低,別的活也不會做,但有手有腳,還是希望能夠自力更生。”附近有中小學,來幫襯的有不少學生哥,羅生的女兒下課後,也會過來幫忙。“其實在鋪頭(店鋪)做的都是‘手板眼見’(簡單)的功夫,不過我們可能比外面的便利店花多點心機(心思),因為不及他們價格便宜,我們就要打感情牌,每個人客(客人)進來都寒暄幾句,花多幾毫一蚊買個心情靚,很多客人還是願意的。”才讀中學,羅生的女兒已經摸著這些經營之道。
誠如她所言,很多小店鋪,賣的除了店里的貨物之外,還有與街坊之間的感情與聯繫。香港西盤營關興記,也一直經營了90年,從原本賣豆類製品,到後來應街坊要求售賣各種雜貨,老闆娘關太說,自己在店鋪裡面40多年,每次街坊幫襯,都要相互聊一下,菜怎麼煮會比較美味,哪種調味料會比較好用,“我自己不捨得店鋪,很多街坊即使搬出去了,也不會忘記關興記”。
囡囡阿Ling念念不忘的,則是在佐敦地鐵站附近,夾在一家SA SA中間的繡花鞋店。這家被周圍燈光璀璨、寶綠珠紅圍繞著的小店,一不留神便會錯過,就連在附近混跡近3年的南都記者,未經指點,都尚未留意原來存在這麼一間繡花鞋店,“事實上,它在那裡撐了半個世紀了”。
阿Ling回憶,這家店雖然不起眼,但細心一淘,裡面既有手工穿珠的傳統繡花鞋,也有迎合現在口味的立體玫瑰花圖案繡花鞋以及豹紋圖案等等,“小時候媽媽領著我經過,我都會吵著要買漂亮的鞋子,媽媽就會說,這些鞋子是結婚的時候穿的,等我長大了再買”。
可惜的是,繡花鞋店並未等到她結婚。今年年初,店鋪接到業主所發的律師函,租約在1月末到期,如今,店鋪所在位置已經變成了一間貨幣兌換店,阿Ling說,感覺自己感情的一角,從此便缺失,“成為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還有一些小店,是由年輕人開設,賣些新鮮而有創意的玩意兒,別有特色。這樣的小店很多都藏身在租金比較低廉的廢棄工業大廈或者舊街市之中。香港記者Flora結婚光顧的,便是一件藏身在中環二樓店鋪的婚紗店,“它不同于外面那些大影樓、大婚紗店,賣的是店主自己設計的婚紗,不會千人一面”。
資本和連鎖商場夾攻小店生存只剩縫隙上世紀80年代,24小時便利店“7-Eleven”進入香港並迅速擴張,截至今年11月,已有900間遍佈香港。而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便發展成惠康和百佳超市雙雄爭霸的局面。這幾間主要的便利店和超市,占據了大部分香港人日常的消費空間,並且越來越有擠壓小店生存空間的趨勢。
佐敦的繡花鞋店,便是在這種趨勢下消失。
“以前佐敦道兩旁,有各式各樣的店鋪食肆,但慢慢,便被無數的名牌店鋪霸佔,你數數佐敦道兩旁,旺角附近,金鋪一間挨一間,走兩步就有一間化妝品店,或許這是方便了內地遊客購物,但我是越來越不情願逛這種街,兩個字:無趣!”阿Ling說,隨著歲月的遷移,過去一些相熟的老店鋪紛紛結業或搬遷,換成一些“缺乏人情味”的大型連鎖店,這令她覺得很無奈。
關太的店鋪也面臨資本的進逼,不斷有人勸她,將店鋪賣了用作投資,但她很執著,執著的不是買賣店鋪所得的利益,而是店鋪與社區的聯繫以及那份不能磨滅的回憶。店鋪通過簡單的程序便可以易手,然而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關係卻需要幾十年時間來建立。
受龐一鳴影響,開設計公司的Benson,對小店與大商家的關係有深刻認識。Benson幫襯多年的文具店,最近因為加租,被迫搬遷到幾條街外的另一個鋪位,老闆娘說,再加租的話可能會倒閉。在這樣一間文具店買東西,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情味,如果忘記帶錢也沒關係,下次再付就是,“人與人之間累積起來的情感特別可貴”。
他說,現在香港社會的貧富懸殊越來越惡化,大型連鎖店進駐,導致租金、地價都越來越貴,一些小店被迫搬遷或者倒閉,這樣長遠發展下去並不是一件健康的事。
小店漸漸被大商舖逼退的後果也漸漸顯現,在中環街頭,B enson想在非連鎖便利店買一支礦泉水,竟然無門。他對此很感慨:“可能是連鎖店賣的東西比這些店鋪要便宜,但是他們是以欺壓小鋪頭為代價的。”“這些小店鋪面臨的問題,很難解決。”專注保育的長春社吳生舉的是永利街的例子。因為電影《歲月神偷》,永利街一夜成名,其第一間店鋪是一間印刷鋪,鎮店之寶是數萬個鉛鑄字粒和一台擦得鋥亮的半自動活字印刷機。“但目前這間店,也正在面臨租金上升的艱難境地,經營很困難。”吳生說,這些老店鋪,面臨的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大商場和資本夾攻、消費主義的浪潮席卷,他們的命運難以自己控制。
也是在這種情境下,在超市巨頭和連鎖便利店的夾擊下,小商戶只求生存,不少組織團體也開始警覺,香港人習以為常的發展模式,已經將廣大市民只是倒模成同一種消費者:倚靠購物推動經濟,消滅富人情味的街頭和小商舖,興建更大的商場和大廈。
幫襯小店就是為了以後不要沒得選在市場自由競爭的香港,入行基本不設門檻,做生意只需為所得利潤繳納16.5%的利得稅。但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曾經表示,政府並沒有提供特別的稅務優惠給中小企業,而目前惠康和百佳兩大超市集團進駐大部分大型購物商場,擁有本土優勢,但是存在迫使小商戶與超市集團合謀定價的情況。而由於香港仍未有競爭法或反壟斷條例,不能確保市場有公平競爭及消費者利益受到保障。
“但求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你不一定無能為力!如何消費就是一個好開始。”《後現代拜物教》作者駱穎佳在4年前便開過一個講座,提倡買一隻蛋保衛香港:有人不去超市買雞蛋,卻光顧陳年雜貨鋪,就是為了支持小商販自力更生,抗衡連鎖店集團的壟斷。
這跟“不幫襯地產商的聖誕”有異曲同工之妙。龐一鳴以及他的“良心消費聯盟”不想見到這一天:小店在大超市集團的擠壓下消亡,消費者沒有購物選擇。他們靠個人的能力,向這種霸權發出挑戰,逐漸影響到身邊的人,多幫襯小店,加入幫襯小店的行列。
“社會應該是多元的,而不是只有大商家,我們希望能夠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給這些小店多一些的生存空間。”阿玲說。早前她就到這些小店去幫他們挑作為聖誕禮物的商品,會建議店主將禮物扎上紅絲帶或者貼上聖誕的裝飾品,讓商品更吸引人。
同為義工的Sandy,今年年初開始就只幫襯小店,但是這樣做會有所犧牲,比如說她喜歡喝鮮奶,但是由於客源少,怕過期,小店都不會入貨。即便如此,Sandy還是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驚喜,光顧一些舊式小店,會發現意想不到的商品和食物,她還會帶上朋友當回頭客,發動身邊的人一起幫襯小店。
“在幫襯他們買東西的時候,就為保存和保育香港的小店作出了貢獻,也對連鎖大超市和便利店說不。”阿玲在聯絡小商戶的時候才知道連鎖大超市和便利店霸權得可怕,有商舖害怕加入售賣聖誕禮物的行列會招來地產商的不滿而被加租,只好回絕他們的邀請。
送貨工人阿威加入活動,則是覺得社會“越來越不妥,不是要趕盡殺絕大集團,只是不願意看見小店逐漸消失,變相沒得選”。
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認識到,其實街邊巷口的小店,保存的是他們的一份集體回憶,一份人情味。市民保育小店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也開始意識到需要介入,以行政力量確保一些小店的生存。
在保育中環舊街市的方案中,“名店連鎖店禁入”成為共識。空置了逾6年、位於中環中心區的舊中環街市,將被保育變身做城市綠洲。市區重建局計劃斥資5億元進行保育,初步構思4層高街市內的不足半數樓面面積,做食肆及零售商店。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保證,4年後街市全面啓用時,不會是高消費商場及食肆。
市建局表示,中環舊街市的方向走大衆化路線,目標與附近食肆及商店不同,希望有創意和獨特,為此成立的咨詢委員會成員有來自保育界及專業人士。“名店連鎖店禁入”這一招,正是回應了市民“不要高樓大廈、不要名店”的訴求。
這些訴求,也是龐一鳴的願望所在。未來幾日,龐一鳴他們將繼續在各地擺檔售賣小店商品當聖誕禮物,他“希望流動小販複現,希望拉攏本地有心小店在基層小區開一家合作社,產品款式照顧到生活所需就可以”。在龐一鳴和越來越多香港人的努力下,未來香港或許有一天又重現舊時的小店林立,成為更加多元化的社會。
深圳
深圳有人情味的街道空間越來越少“相比之下,同樣是消費主義至上的深圳,並沒有這些覺悟。”嫁到深圳的廣州人Tulip,因為工作原因會頻頻前往香港,她覺得,廣州和香港,都會尤其注重這種小店鋪所傳遞出來的人情味,“在香港,去街市買只雞,老闆娘都會細細跟你叮囑,什麼樣的雞怎樣煮才好吃,會記得你中意什麼口味;在廣州,買杯涼茶,店員阿姨都會教說,阿囡,火麻仁不能加熱喝,加熱了就沒有效果了,會令人覺得特別溫暖。”但她說,在深圳,她就會去超市、大商場,“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事實上,深圳並非無這類地方,它們一般都藏身于一個地方,名字統稱為城中村。攝影師白小刺曾經在《寫給深圳的信》中寫道:“我原來喜歡去一個類肉菜市場的二樓理髮,理髮師是個江蘇胖子,他手藝不錯,刀剪利落,我經常去,收費便宜,圓頭十塊一個,而且不會推薦你亂七八糟的項目,耳根清淨……在消失的理髮店的隔壁,還有過一家裁縫店,店主姓鄧,我叫她鄧阿姨,在1994年以前,她在江蘇某國營服裝廠打工,後受一同鄉鼓動,來深圳八卦嶺一服裝廠打工,工廠效益好,加上鄧阿姨精湛的手工,收入比在家鄉時翻番,達到了1400元。有了點積蓄後,她自己開了個裁縫店,改個褲腳修個邊,我太太過季準備扔掉的衣服經她一改款式,又煥發了青春。”但這些記憶都隨著深圳為改善城市形象而做出的變化而消失。“現在那個肉菜市場進行了改造,商舖全部重新招租,租金翻了一倍,而且還要交5萬元的茶水費,這是胖理髮師不能承受的,他只好在天氣好的時候,在路邊擺個理髮攤,一凳一鏡,開始了游擊式的營業……(鄧阿姨的店)最後也是因為市場改造,被逼出了市場,退回到租住的城中村里,靠一些熟客生意維持生計。再後來,你要城市升級,城中村也要改造了,崗廈村已經被拆掉了,大沖村也要拆了,據說日後那裡會矗立起一座座國際化的大廈,玻璃幕牆和鋼結構相互輝映,一副‘光輝城市’的樣子……”跟小店鋪、舊店鋪是香港多樣性的一面一樣,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社會學教授于長江覺得城中村為深圳人提供了生活、文化上的豐富性。消滅了這些,白小刺覺得,“反正,我覺得,你(深圳)越來越像一個冷冰冰的不鏽鋼球”。
這些豐富的一切,慢慢從人們的眼中消失,深圳有人情味的街道空間越來越少。曾經參與過深圳城市形象宣傳片拍攝的歡仔說,深圳樂於呈現的是市民中心、地王大廈、C B D商業中心,“你幾時見過深圳的宣傳片有拍攝過城中村,拍攝過街市裡面賣雞的阿姨?深圳要的是富麗堂皇的一切,但香港的宣傳片就不是,他們會拍旺角角落一家茶餐廳,會拍街市裡面一個賣豬肉的阿伯,你可以說以往香港的形象也一樣貪圖光鮮靚正,但他們現在要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多樣的香港”。
他覺得,這與香港民間團體所作出的努力分不開,“高速運轉了一輪之後,人總會開始關心身邊的一切,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關心與情感相關的紐帶,而舊店鋪、小商店,也是社區平常生活的一部分,當這些小事物消失得越來越快,換作高廈林立的輝煌,即使市值大幅提升,財富亦歸於大財團,失去的是數十年的人情味,以往街頭巷尾的鄰里關係已消失得無影無縱,冰冷的都市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疏離,這是香港人不願意看到的。但在深圳,除了有一些文人學者作出呼籲之外,民間跟政府還沒有察覺到這些”。
T ulip覺得,香港人注重的是在社區的“生活”,所以更介意身邊帶有情感的一切,因為人與社區的關係某程度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當一樣樣舊事物離開,人對社區的歸屬感會降低,但深圳人可能更注重的是“居所”,“雖然住在這裡,但並非在這裡生活。可能是因為深圳太年輕,等它成長了,它或許會更注重這些”。
下期預告:香港電影已經窮途末路?
香港電影已經窮途末路?所有的香港導演都要到內地拍片?這些疑問的回答多半是肯定的,但是也總有例外,有一個人,他和他的團隊始終放不下香港本土電影行業,被人稱為“香港電影最後的大佬”。在他忽然內地開拍電影之時,很多人議論紛紛,以為終於“最後一個堅守者也離開了”,但他卻轉身在香港耐心地培養起香港電影新人。他說:香港給我了那麼多,我願意傾盡所有回報香港。
12月19日,香港導演杜琪峰和團隊一手發起來的“鮮浪潮短片競賽”畫上圓滿的句號,年輕的導演編劇攝像們歡呼雀躍,有的人是第一次和電影觸電,有的人已經在電影路上折騰幾年,但是至少想拍電影的人終於有了一個平台,也許在他和他們的堅持下,香港的電影會迎來不一樣的明天。
採寫:南都記者吳懌 石秋菊

媒體報導(十四): 文匯報 2011-12-20

文匯報 2011-12-20


C03 副刊采風 詩幻留形 By 陳智德

九龍城書節與牛棚書節


~~~~~~~~~~~~~~~~~~~~~~~~~~~~~~~~~~~~~~~~~~~~~~~~~~~~~~~~~~~~~
 九龍城書節於十二月三至四日舉行,本屆已是第三屆,在會場所見,書節宛似一個市集,頗有節目氣氛,但不會感到擠逼。據知九龍城書節的開辦是要承接牛棚書展的精神,一種民間自發自助的文化,重視書籍的創意與交流,而不只是買賣。回想起來,首屆牛棚書展已是二○○三年的事,當年我作為其中一名參與者,負責當中一項「駐節作家展覽」的活動,製作介紹小思、也斯和平路三位作家的攤位和展板,過程當中,不免被主事者的民間自發和創意精神所感染,嚮往那自由而帶點散漫、不經意的氣氛。
 首屆牛棚書展的統籌者包括梁文道、朗天等人,其後兩屆再由不同的人參與過,至二○○六年的第四屆,朗天找我擔任統籌者之一,那年暑假我剛好自教書工作約滿離任,未有新的工作,於是便參與書展工作,由暑假至十二月忙了好一陣子,那一屆以「書就是書」為主題,請了兩岸三地的書癡聚首,辦了個「書癡夜話」,另有「民間善本展覽」、「馬拉松讀書會」、「牛棚書獎」等活動,自覺頗為有趣,甚至意念瘋狂,或不免散漫過頭,唯始終是我嚮往的氣氛。
 未知具體原由如何,二○○六年的第四屆牛棚書展,不意竟成了最後一屆,之後至今沒有再辦,牛棚藝術村這地方,除了一兩次活動,也很少再留連了。如今慶幸有九龍城書節,延續那市集式書展的文化,此外也許注入了更多新意念。
 無論如何,文化需要土壤,書籍需要讀者,閱讀風氣、創作意念,都需要逐漸醞釀,文學是個人的事,但最終應是眾人的事,但願書的流動、書的文化和土壤,可以如同有情的人間,發出有情的呼喚。

媒體報導(十三): 飲食男女 2011-12-16

飲食男女|2011-12-16
ET148-152 | 綠色生活
這是33件有話要說的聖誕禮物。
~~~~~~~~~~~~~~~~~~~~~~~~~~~~~~~~~~~~~~~~~~~~~~~~~~~~~~~~~~~~~
禮物表面上各不相干,背後要說的,卻是同一個故事……
這是一場對抗霸權的消費革命。
這三十三件聖誕禮物,有的屬社企出品有的強調手做、天然、創造就業;然而最重要的共通點是——它們都不在大型商場、連鎖超市出現,得光顧小店,或向生產者直接訂購。
訂出禮物清單的,是一個叫「良心消費聯盟」的民間組織背後站着一群有心人,嚴詞厲言地向霸權說「不」。
聯盟發起人是自由工作者龐一鳴,兩年前曾到南美考察九個月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當地弱勢社群為保護土地和權益不惜拼命跟大商家周旋到底!」一鳴語氣激動地。
回到香港,身邊卻是樓市飆升、財團扼殺小商戶……於是去年10月他狠狠的和地產商劃清界線:不踏足大商場,出入踩單車不坐巴士和港鐵;也不在大超市和連鎖快餐店消費,只幫襯街坊小店家中寬頻屬發展商項目,他索性停用,每晚跑到社區中心上網!
這段期間,一鳴寫了一本《就係唔幫襯地產商》記錄反霸權生活;亦跟十數個同道中人組成「良心消費聯盟」每月相約幫襯街坊小店、到非商場戲院看電影,實踐另一種生活。
一股勁搞革命,可是冷嘲熱諷的聲音,較打氣說話來得多。
「好多人問:一個人做有鬼用?」一鳴勉強擠出苦笑:「有人甚至叫我點蠟燭,那就不用幫襯電力公司!」他可沒就此洩氣。
「我企出來做例子,為了叫人想想:不依賴地產商是否活不了?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店背後剝削了甚麼?真值得我們真金白銀去幫襯?」
去年聖誕前夕,一鳴接受電視台訪問,記者冷不防問他:如果不能學你一樣,衣食住行擺脫地產商,可以做甚麼?
就由買禮物做起吧,其時一鳴這樣答:「別小看日常消費,它代表一個選擇、一種態度。」
接下來,他和盟友搜羅數十件和環保、傳統工藝有關的「良心」禮物放上網推介,立時引來網友瘋傳;今年決定多走一步向商店取貨,不收分文地為小店速銷產品!
早前大夥兒趁九龍城書節,開檔擺賣33件聖誕禮物,還擔任「推銷員」向客人介紹產品理念、小店苦況反應超乎意料地熱烈,半天售出超過300份禮物!
籌辦活動的過程,也令這群抱相同價值觀的人,聚結成力量。
像做出版社的阿玲,負責聯絡小商戶方知霸權可怕:「有店子擔心惹來地產商不滿怕被加租,寧可悄悄婉拒我們好意。」
另一位是送貨工人阿威,加入聯盟,因為覺得社會「愈來愈唔妥」:「不是要趕絕大集團,只是不願看見小店逐間消失,變相沒得揀!」
說自己讀書不多、幫不上忙的他,坐在一角,小心的摺宣傳單張。
未來幾星期,「良心消費聯盟」將繼續到油麻地、西九長廊等地方擺檔至於「唔幫襯地產商」的生活,一鳴仍會繼續,因為還有好多個夢有待實現。
「希望流動小販復現、有生之年終結地產霸權……」
也摩拳擦掌的進行一個重要計劃。「打算拉攏本地有心小店在基層社區開一家合作社;產品款式不需多,照顧到生活所需便成。」他說。
ilil33件小食、日用品、衣物……也打算一一放入這人民超市上架。
說回頭,33這個數字,其實為了紀念一位特別人物——聖誕節的主角:耶穌。
「耶穌在世時,一直站在受欺壓百姓那一方跟不公義勢力抗爭,直到最後一口氣。」一鳴解釋。
耶穌死時,三十三歲。
唔幫襯地產商的聖誕
「良心消費聯盟」將於油麻地、西九等地方擺賣33件良心禮物,宣揚小店保育。
日期:12月18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4時-9時
地點:上海街404號地下活化廳
日期:12月26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1時-6時
地點:西九海濱長廊
查詢:zxc777@yahoo.com
後記:最貴重的禮物
關於聖誕節,一鳴還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分享。
兩年前的聖誕,他在秘魯一家保護中心當義工,幫助曾遭家人性侵犯的可憐女孩用戲劇撫平創傷,尋找一刻平靜。
那年聖誕節,他甚麼東西也沒買,卻自覺送出了最好最實用的禮物。
「真正感受到送禮物的意義。」一鳴如是說。
今年聖誕,我們固然可以支持平日忽略了的小店,讓社會更公平也不妨試一試,為特別的人,準備一件不花分毫的禮物:譬如親筆寫一封信。下廚煮一頓飯。打一通驚喜電話。兌現一個承諾。……
又或者,為正在抵冷的陌生人,織一張溫暖的被。
前陣子,有社福機構表示,基層兒童最渴望收到的聖誕禮物不是公仔、遊戲機等玩具,而是一張棉被。
另一邊廂,慈善組織「十字路口基金會」正和連卡佛、Club Monaco合辦編織毛毯活動鼓勵市民一起織毛毯,幫助有需要的人度過寒冬。
只要到連卡佛免費索取編織套裝,織成8吋x 8吋方格,交回連卡佛收集箱主辦單位會把小方格縫起來,成為一張張厚重毛毯,送給本地貧窮家庭。
急別人所急,送別人所需,就是世上最親厚貴重的禮物。
Wrapped with Love
收集日期:即日至12月25日
收集地點:各連卡佛櫃枱
查詢:2118 7777















媒體報導(十二): 流行新姿 2011-12-12


流行新姿 2011-12-12


B010-011 Leisure Diary By onki

我的胡言~~~~~~~~~~~~~~~~~~~~~~~~~~~~~~~~~~~~~~~~~~~~~~~~~~~~~~~~~
踏入年底,又是一連串送舊迎新式的「回顧」與「展望」。今年,對我來說,發生了好多好多事,太多的可一不可再提醒我,手中消失的,已經在心裏了,所有所有,都會伴我走下去。
沒完沒了畢業相之終於畢業了筆者大學最多的就是「畢照日」,早於年頭各個書院已經舉辦了好幾回,那時正值期中交論文的瘋癲期,既未知自己能否成功畢業,又被考試折磨得幾近不似人形,於是,胡胡鬧鬧又迷迷糊糊間,影了一大堆「扮畢業照」。然後直至最近,我終於正式畢業了,於是,又是少不免與親朋好友、三五知己趁機留影之時。昔日少不更事的黃毛丫頭,轉眼要畢業了,然後隨即又成了「社會大學」的新鮮人,最近我們天天分享各自遇到的新鮮事,認識的這11個年頭,真感激有你。
事實上,當下的本人對於畢業禮感覺其實不大,不過亦深知對這件事感覺最大的必定是等了廿多年的雙親,所以這一天還是很重要的。雖然未能看得見也再觸摸不到,但我知道爸爸你有伴我上台的。嗯,你一直都在。
優悠閒逛
趁假日去了「第三屆九龍城書節」,雖是書節,卻不限於書商參展,場內仍有不少工作坊、講座、電影放映和藝術表演,還有我最愛逛的地攤。很喜歡今年的主題 —— 「自主生活」,地攤上售賣的不是某某豪華概念店的新到「潮」物,而是一件件創意手工或賣家二手、甚至三四手的物件。這裏有很多種消費的可能,逃離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大財團,生活其實可以自主的同時,也依舊擁有創意與環保。
第1次「吃喝」
加入「吃喝玩樂」組不足數天,已獻出了不少「第1次」。跟記者S外出採訪今期的聖誕大餐,才了解數版稿題背後的工夫真不少。當日,記者S抓着了大廚,以鍥而不捨「問到底」的精神幾乎問盡了他的一生,每道菜的烹煮方法、每樣配料的背景,都問得一清二楚。可是,大廚的法式英語,那些艱澀的食材專有名詞,都叫人聽得痛苦非常。
第1次「玩樂」
做副刊記者最開心的必定是可以更快更早試玩新玩意!小記獨自採訪的「第1次」交給了某主題公園,親身試玩了新落成的新景區。該日夜晚極速轉涼,可幸早上天青氣朗,一路不但玩得盡興,配以眼前一直飽覽的無敵大海景,好山好水,差點忘記自己在工作!最開心的是與場上的表演者互動,他們教小記擲瓶、玩花式轉棒等,雖然欠缺天分的我完全無法學懂,但過程實在是太有趣了!
第1次與「星」那麼近
沒想過那麼快,我就單獨訪問了人生中第1個藝人。一直知道藝人都是普通人,只是有1份需要面對大眾、娛樂大眾、較為五光十色的工作而已,從來沒有「神化」過他們,所以採訪前也一直沒有「要見明星了」的那份期待。不甚期待,卻始終緊張,害怕或會發生無從估計的突發問題,也害怕問錯了問題未懂收結。幸好訪問過程順利,頓時鬆了口氣,然後,錯漏和糗事就來了雖然並未影響拍攝與採訪,但卻尷尬非常。
Text / onki
Design / Sabrina






媒體報導(十一): 晶報 2011-12-11

晶報 2011-12-11
B02 專欄 葉輝

安安靜靜的九龍城書節 曬書記
~~~~~~~~~~~~~~~~~~~~~~~~~~~~~~~~~~~~~~~~~~~~~~~~~~~~~~~~~~~~

九龍城書節由於辦得比較安靜,也比較自由自在,所以辦得特別民間,特別自主,就像一年一度的文化小市集,在香港這個日趨喧嘩躁動的消費城市,合該並不顯眼,也沒有多少回響——尤其是對於每年炎夏七月都循例擠進書展會場的大多數港人來說,可能更不算一回事。
可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主題正好是“自主生活”。十二月初,氣溫驟降至十七八度的歲暮時分,有那麼一個安安靜靜的周末和周日,溫煦的陽光穿越兆基創意書院的圍牆和欄杆,穿越一切的界限,安安靜靜,灑遍書院的天井,烘曬著一百多個小地攤上的新人、舊人、新書、舊書、新物、舊物、畫廊、樂坊、手作坊、農產品……
九龍城書節像從前的牛棚書展,書固然是主題,但不僅僅賣新書和舊書,難得的是兼容好一些不容于市場的物品,讓它們安安靜靜地跟路過的人問好,而且小地攤並沒有明顯的邊界,而且一天租金才一百港元,攤主仿佛亳無買賣的壓力,書本和物品由是安安靜靜地各安其位,在那一刻都無所牽掛——太好了,人和書,畫和音樂,食品和物品都暫時擺脫了不斷貶值的喧嘩世界,都在恬靜的陽光里尋回自身的價值和尊嚴。
是的,一年只有那麼兩天,可以暫且擱置一切計較和計算,慵懶地活得自由自在,都好像是了無牽掛的人,跟故人、舊物和舊書重逢,都在安靜之中重溫已然遠去的故夢——那就很好,隨意在這天井里的小地攤前蹲一會兒,翻翻書,撫弄這樣那樣的小玩意,跟攤主聊聊天,一個安安靜靜的午後便悄悄過去了。這樣子的生活就是自主。
從正門走進去,就很喜歡那無可無不可的安安靜靜,逛了一個多小時,走到側門外的大街抽一根煙,喝一口略澀的奶茶,便覺得格外溫暖,覺得這樣的一天過得特別漫長。在這個喧嘩世界里,這樣的一個書節是好的,猶如剛才在地攤上翻揭一本久違了的阿米亥(Yehuda Amichai)詩集,讀到詩集里的一首詩,叫做《沒有結尾的詩》:“在新牌子的博物館里╱有一座舊猶太教堂。╱在猶太教堂里╱有我。╱在我的體內╱有我的心。╱在我的心裡╱有一座博物館。╱在博物館里╱有一座猶太教堂,╱在它的裡面╱有我,╱在我的體內╱有我的心,╱在我的心裡╱有一座博物館”。
這樣的詩可以寫一千零一夜,永遠沒有結尾。是因為心裡明白,長流不息,那靜好的循環,只為了悼念並不安靜也不自主的日子嗎?一家小出版社帶來一個小行李箱的書,黃昏前都賣光了。攤主說,快樂的並不是賣了多少錢,而是讓好東西跟別人分享,新書和半新的書,舊書和半舊的書,都找到了有緣人,都找到了新的歸宿,那怕只是一座書塚,或一座舊書博物館,不多久便在並不安靜也不自主的日子里被遺忘了。
歲暮時分,日光苦短,天黑得特別快,未到六時已是暮色蒼茫了。於是,便打開背包,翻出一件外套,穿上了,好讓自己御寒一點。阿米亥依然躺在背包里,他忽而在我抽煙的時候說:“太多紀念日╱太少記憶”,這矛盾的對照隱含了萬語千言。紀念日原來是一個這樣的日子:一方面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可偏偏只有那麼一天兩天的記憶,然後是三百六十多天的遺忘。


晶報網站: http://www.dailyss.com/content/2011-12/11/content_6298551.htm

媒體報導(十): 文匯報 2011-12-09

文匯報 | 2011-12-09
副刊采風 | 記憶後書 |By 鄭政恆
九龍城書節
~~~~~~~~~~~~~~~~~~~~~~~~~~~~~~~~~~~~~~~~~~~~~~~~~~~~~~~~~~~~~~~~~~~~~~~~~~~~~
早陣子有很多不錯的活動,例如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辦的台灣月,帶來不錯的美食與音樂。十月底事忙,錯過了香港海洋音樂祭,幸好十一月底有拉縴人男聲合唱團,他們唱的宗教歌曲和民謠,演繹有張力,聲線或雄渾或柔和,都處理得很好,令人陶醉。至於吃,我並不在行,但欣葉台菜也教人回味。
 上周末,我到九龍城書節逛一逛,志雖不在買書(已經太多),但看到序言書室和實現會社擺出不少好書,不禁心動。我自己拿了幾本書擺賣,大半賣去,似乎書節旺丁旺財。
 逛書節的目的是與人交流,我站在通道上,看朋友來來去去,好不熱鬧,朋友A出版新書,有朋友B說朋友C小說集即將面世,要再等一會,朋友D和我大談出版大計,朋友E買了一大堆舊樂譜,每一本都愛不釋手,朋友F在場館中央擺賣雜誌,朋友G說賣書的收入都捐給宣明會,行善最樂。朋友H說近來苦況,我鼓勵打氣,朋友I著我策劃活動,我要再想想,朋友J抽煙,朋友K不抽煙,坐在地上閒談,朋友L要當主持,匆匆走過,朋友M是講員,對談實驗電影和紀錄片。是了,朋友M就是近來頗為活躍的《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導演陳耀成。
九龍城書節與香港書展很不同。過去有文化人說,書展太商業化,所以要在牛棚辦書展,後來不知何故停辦了,現在九龍城有書節,接過牛棚書展的傳統。兩者同樣是商業味道甚少,而文化氣息濃厚,又由於場地較少,人與人的相遇容易,人流方面當然沒有書展多,但大家可以站著談話,交流意見。之前的九龍城書節,我去過,印象中沒有這一次熱鬧,今年的書節給我很好的印象,期待明年再辦第四屆。




媒體報導(九): 新報 2011-12-07

新報 2011-12-07
C07 娛樂消閒 By 陳超

爆汁牛肉餅 Hit爆九龍城
~~~~~~~~~~~~~~~~~~~~~~~~~~~~~~~~~~~~~~~~~~~~~~~~~~~~~~~~~~~~~~~

招牌菜100強 plus 食通港九新界各區招牌菜
為食成性的翅女,今年特別聯同幾位朋友仔參加「第3屆九龍城書節」,一齊合租書節地攤,又賣舊書又賣D.I.Y.飾物又賣自家製曲奇,朝11晚9,雖然好攰,但不少人都對翅女做的曲奇讚不絕口,翅女當然開心死啦!阿穌見地攤做得成功,特別拉埋剛收工的翅女到附近的九龍城開餐,諗住一邊飲飲食食、一邊同翅女商量未來的地攤大計,實行一齊殺出一條血路!
牛肉餅皮薄多汁 羊腩不羶不韌
來到九龍城,條條街都是食街,左一間火鍋店、右一間泰國菜館,看得人眼花繚亂,翅女亦不禁大呼:「食乜好?食乜好?食乜好?」
「你稍安毋躁。嗱,咪到囉!清真牛肉館呀,全九龍城有邊個唔識佢呀!咪講咁多,入去坐坐」,阿穌一馬當先,二話不說就衝入店子,翅女當然不執輸,以「豹速」尾隨阿穌其後。
翅女坐低睇睇餐牌,便問:「我都知呢間牛肉館好出名呀,但其實佢唔少菜式都同一般中式小菜冇乜分別,究竟佢有乜咁特別?」
「因為係伊斯蘭教嘛,唔食豬肉之外,其他肉類如牛肉、羊肉咁,都要唸過經先可以食㗎,咁麻煩,你話香港有幾多間會做?而且,佢哋價錢合理,所以好受街坊、遊客歡迎,你睇九龍城咁多泰國菜館佢都可以殺出條血路就知啦」,說話期間,即有人進來order外賣「牛肉餅」,證明阿穌所言非虛。
趁阿穌說話,翅女已經急不及待挾起剛上桌的「牛肉餅」:「嘩!爆汁!好熱!但好好味呀!餅皮夠薄,而且牛肉中間加入咗少少菜脯調味,味道比較天然,唔會一咪死鹹,非常有層次,唔怪得蔡佬成日推介佢啦,佢今日嚟唔到就真係可惜喇……」
「嚟嚟嚟,仲有呢個『咖喱羊腩』都一定要試,羊腩唔羶不在講,個咖喱以唔少香料烹調,香味濃之餘,辣味仲相當有層次」,阿穌一手拎起連骨羊腩就食。
翅女亦好識食:「係?咁就要嚟多兩個白飯撈咖喱喇!呀唔該,兩個『靚仔』!」
食客真心話
睇完上次招牌菜100強介紹西灣河金記冰室,真係令小弟好有衝動去試下,因為喺舊區長大關係,對於兒時食開嘅嘢真係特別有感覺,先唔講食物質素,就係保留至今嘅舊裝修,我已經覺得可以一試啦!何況冰室食嘅差極我估都有個譜。
我個人理解,冰室同茶餐廳係兩種唔同嘅地方,茶餐廳係有炒嘢,可以一家大細開飯;但冰室頂多都只係食通粉麵包之類,論份量唔係正餐咁多。就係因為咁,佢先有種俾人嘆茶嘅感覺,所以特別啱我。
我對奶茶有啲要求,而聽講呢間嘢啲奶茶係飲得過,所以我就叫咗個餐試下佢哋啲手勢。我叫咗個甲餐,裏面煎蛋多士同火腿通粉,蛋煎得唔錯,個樣都算靚仔。而多士亦烘得好脆口,加上牛油,真係幾香脆幾好食。但個通粉就唔多掂囉,浸到發晒,不過呢點都算係冰室嘅通病,意粉通粉都係淥定再放湯,等如煮咗兩次,有乜可能唔發呢。講番杯奶茶,用嘅係厚身奶茶杯,感覺係正宗冰室,聞落好香奶茶味,入口香濃,質感滑溜,飲完嘴唇上面好似有層薄膜咁,咁就証明奶同茶嘅比例正確,我絕對會因為呢杯奶茶再返轉頭。不過金記亦有要檢討嘅地方,就係地方衛生問題,我想嚟歎茶,但真係坐得唔多自在,食物好都要環境正至得嘛!但如果你係故意想啲人食完快啲走嘅話,咁就冇計啦!
陳超
評分:★★★★★
咖喱羊腩
‧以多種香料煮成的咖喱,跟一般咖喱比較,不會死鹹死辣,反而極具香味,惹味非常。
評分:★★★★★
雞肉雲吞 ‧雲吞同樣皮薄餡靚,湯汁亦熬得入味。
評分:★★★★★
嫩雞燴麵 ‧雞粒嫩滑、菜粒爽口,甚有份量,一碗已經足夠兩人享用。
評分:★★★★★
牛肉餅‧牛肉餅煎得金黃可口,適宜熱呼呼時吃,爆出來的汁特別鮮味。
清真牛肉館地址:九龍城龍崗道1號電話:2382 2822
逢周三、六刊登 讀者報料熱線:p.lau@hkdailynews.com.hk

媒體報導(八): 明報 2011-12-04

明報| 2011-12-04
港聞 | 特寫

33小商戶禮物清單抗財團 九龍城書節今設攤檔
~~~~~~~~~~~~~~~~~~~~~~~~~~~~~~~~~~~~~~~~~~~~~~~~~~~~~~~~~~~~~~~~~~~~~~~~~
聖誕將至,不少市民都到商場及連鎖店購買聖誕禮物;民間團體「良心消費聯盟」則發起「唔幫襯地產商的聖誕」活動,挑選33 款小商戶及社企製作的聖誕禮物清單,如傳統繡花鞋、自家製曲奇及海豚飾物等,今年首度設有公眾攤檔售貨,呼籲市民支持小商戶,對抗霸權。明報記者陳家俊
今年初,專賣傳統繡花拖鞋、開業逾半世紀的先達商店,因業主拒絕續租,被迫遷出連鎖店林立的彌敦道。事隔接近一年,現年84 歲的老闆鍾球,將一生心血搬到佐敦寶靈商場,地舖變成1 樓商場舖,面積大了1 倍, 舖租由3000 多元增至7000 元。鍾伯嘆謂,生客少了,難得的是熟客依然捧場。
良心消費聯盟發起
鍾伯老拍檔的第二代王景華,與長輩遷舖後並肩作戰,為收復地理位置的失利,都要仿效連鎖店般轉攻網絡宣傳,在拍賣網、facebook 推廣,吸引不少年輕顧客;但通脹高企,製作繡花鞋的皮革、塑膠物料成本增加15%,王表示不敢大幅加價,維持50 至300 元的水平,面對大財團壟斷消費市場, 王感到無奈, 「現時政府無監管,小商戶只得自己想辦法求存,所以都希望政府盡快為《競爭法》立法」。
繡花鞋店也要上網宣傳
為抵抗大財團霸權,先達與另外32 間小商戶及社企參與由「良心消費聯盟」、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及香港基督徒學會合辦的「唔幫襯地產商的聖誕」活動。主辦單位今年除挑選出聖誕禮物清單(部分見表) , 供市民參考支持小商戶, 告別地產商、連鎖店消費模式,同時亦於本月內,分別在九龍城書節(今日)、上海街活化廳(18日)、佔領中環(24 日)設置攤檔,方便市民購物。曾聲言「一年唔幫襯地產商」、以單車代步的「良心消費聯盟」發起人龐一鳴表示,今年首次設置攤檔,目的希望市民購物時,告訴他們每個商戶背後的故事,令他們更重視對抗霸權宗旨。